最近身边不少朋友都在讨论一个现象:手机里的运动类App越来越”懂”人了。上周同事小王一边啃着苹果一边跟我吐槽:”你说现在这些软件,怎么连我偷懒少跑500米都能发现?该不会真有人工智能在监控吧?”这句话倒是点醒了我——或许我们正在见证运动科技从”工具”到”伙伴”的转变。
作为深度体验过十余款运动App的用户,我必须要说苹果开云体育App确实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。去年冬天刚开始使用时,它的界面让我联想到刚上市的智能手表:简洁得近乎性冷淡的设计,注册流程却出人意料的简单。点击开云体育注册按钮后,系统居然自动读取了我的Apple Health数据,连三年前那次崴脚记录都调取出来生成训练建议。这种无感化的数据整合,倒真有几分苹果生态特有的”润物细无声”。
不过真正让我改观的还是它的”拟人化”设计。上周四傍晚加班后,App突然弹出一条提示:”检测到您连续工作9小时,建议进行15分钟肩颈放松训练”。要知道这可比我家智能音箱只会说”该喝水了”的提醒要贴心得多。更绝的是完成训练后,系统用我的运动数据生成了一段动态视频,连挥拳的角度偏差都用3D模型标记得清清楚楚——这哪是运动记录,分明是请了个免费私教。
但要说最接地气的创新,还得数他们的社交功能。昨天在朝阳公园跑步时,App突然震动提示:”前方300米有位配速相近的跑友”。抬头果然看见穿荧光绿跑鞋的小哥,两人相视一笑,不知不觉中多跑了2公里。这种基于LBS技术的即时互动,彻底打破了传统运动社区”晒图点赞”的套路。难怪健身房的张教练最近总抱怨会员来得没以前勤了——毕竟在户外边社交边运动,可比对着镜子撸铁有意思多了。
不过话说回来,任何新技术都有两面性。上周系统更新后,我的运动计划里突然多了组高空瑜伽建议,查看后台才发现是误读了某次乘坐过山车的心率数据。看来在算法理解人类行为这件事上,开云体育的工程师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但转念想想,这不正是科技发展的有趣之处吗?就像二十年前没人相信手机能取代钱包,现在谁又能断言运动App未来不会成为我们的健康管家呢?
下班路上刷到开云体育注册用户突破500万的消息,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在跑步机上死磕配速的自己。或许运动科技的真谛不在于创造多少酷炫功能,而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运动乐趣——毕竟,能让你心甘情愿走出家门的App,才是真正的好产品。